1884清法滬尾之役展 重現歷史記憶

湯紫雁 編輯

, Local淡水在地

2020年12月1日/淡水區中正路

【記者湯紫雁 張舒涵報導】

 

風景優美並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美譽的淡水,過去曾為淡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戰後遺跡及特色文化。新北政府文化局為古蹟的保存、維護,於 2005 年成立了「淡水古蹟博物館」,期望透過結合社區總體營造的力量,守護淡水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因應今年度主題「文化資產‧遊於藝」,並延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精神,文化局於107年策畫〈1884清法滬尾之役〉相關展覽,讓這場一百多年前發生在淡水河口的清法滬尾之役,不再只存在於歷史課本中。淡水古蹟博物館設置五大主題館,包括:滬尾之役故事館、洋人生活館、影像館、體驗館、軍史館,分布在德忌利士洋行、前清英領事官邸、海關碼頭、滬尾礮臺、觀潮藝術廣場等知名古蹟地點,透過歷史遺跡重現、創意導覽、史詩劇等方式,讓民眾能深入體驗及了解戰時風光及歷史事件,同時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相關點位,規劃一系列的文化路徑,透過紀念碑及導覽解說牌的設置,讓民眾了解淡水地區重要歷史經驗,民眾還可透過手機或行動裝置認識各區域背景故事,經由科技互動的方式,進一步了解淡水豐富的歷史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及涵義。

▲展外展場資訊(張舒涵攝)

「得忌利士洋行」被設計為「滬尾之役故事館」,是整個展覽中的第一個展覽點,展覽以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相關人物、武器及地圖為主題,以不同角度、方式說明清法戰爭發生緣起、臺灣捲入過程、再到滬尾之役爆發經過與結果,除了透過文字,還設計了相關的動畫、互動遊戲裝置,豐富民眾視覺及聽覺的體驗,清楚認識清法戰爭所產生的前因後果。除了展覽內容介紹,室內還充滿許多重現洋行風貌的擺設,如戰區後方地上一包包的布袋,以及秤量上的瓶瓶罐罐示意著過去所販賣的樟腦、糖以及茶葉,頓時會讓人產生身處於當時洋行中的錯覺。帶著女兒參觀的黃小姐表示:「這個展覽非常有趣,將死板的歷史故事變成生動的動畫,讓小朋友也可以參與在其中,透過互動性遊戲的方式更了解淡水的歷史,場地的設計也非常有年代感,彷彿身歷其境,無論對於小孩還是大人都能學習到很多,是很棒的展覽!」

 

「得忌利士洋行」為淡水古蹟園區之一的景點,位於早期稱為「烽火段」的淡水區中正路末端,透過清澈的玻璃櫥窗,就能看見在白色的牆面上掛滿一個個富含歷史意義及設計感的照片和擺設。此洋行的起源自於通商口岸後淡水因河岸深適合停靠大型船隻,開港通商後淡水港加入國際貿易行列,成為擁有全台六成出口量的第一大港,屬於輪船公司的得忌利士洋行,也在此擁有可停泊各種輪船的碼頭區,在這樣產業運輸逐漸便利時機,洋行故為重要的貿易據點,得忌利士洋行在當時為淡水前五大洋行之一,可知其興盛程度。滬尾之役法軍轟炸台灣時,外國僑民曾以得忌力士洋行作為避難所,將貴重物品放於此保管,為當時淡水的重要據點。在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總督府民政局頒布 「命令航線書」,要求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加入得忌利士洋行的海運競爭,因競爭力不及對手,加上淡水港淤積問題越來越嚴重,船隻難以停泊,得忌利士洋行被迫於1902年撤出台灣航線,結束在臺灣近40年的經營。

▲展內裝置,法軍軍事定位手繪圖(張舒涵攝)

 

1884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是清末台灣唯一一場勝仗。清法戰爭為大清帝國與法國為越南主權問題而爆發的戰爭,當時法國認為只要能佔領為臺灣重要通商口岸具高經濟利益的淡水、盛產煤礦能進行燃料補給基隆、政治重心臺北這三個地方,就能讓大清帝國付出巨額賠款,於是法軍決定從基隆開始,雖然在初期取得階段性勝利,卻遲遲無法攻破臺北,才轉而從淡水進攻,開啟滬尾之役,也就是淡水人口中的西仔反之役。面對實力龐大的法軍來襲,擔任北部統領的將軍孫開華利用滿載石塊的木船沉底構成梯壩,壩內外滿布水雷,放置於海口及河口處,阻止法軍登陸,法軍在砲火支援掩護下,在沙崙海域搶灘,往內陸挺進,卻陷入黃槿樹、林投樹叢林裡,加上清軍手上的火繩槍優於法軍使用的長槍,在掩護處中狙擊敵人,讓法軍陷入苦戰,最後彈砲用盡全線潰敗,血戰結束。

▲館內裝置設計(湯紫雁攝)

滬尾之役的勝利讓清朝開始重視台灣,戰後便宣布台灣建省,並命劉銘傳兼任首任巡撫,雖然此戰役僅有短短幾天,卻是影響淡水甚至全台灣的轉捩點,期盼透過1884清法滬尾之役展覽讓民眾認識歷史,了解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曾有著什麼樣輝煌、意義重大的故事。

(109學年度第1學期/267期/編輯:湯紫雁/圖片來源:湯紫雁、張舒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