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分析2】SARS之後,面對COVID-19政府改變了什麼?

2021年7月21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

【記者郭怡君、詹奕淇報導】 

因政府在2003年面對SARS時,尚未建立跨部會整合機制,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部分,中央透過「法規檢討」、「組織調整」、「落實時務運作」,達到防疫效果最大化。因此,在2005年1月18日設置「國家衛生指揮中心」,架構完整的防疫系統。主要分為對外及對內政策,本報對外著重於邊境政策,而對內針對幾項政策的改變去做描述。

 

對外政策

更有系統性的的入境管制

92年的台灣政府在面臨SARS時,政策並未像此刻完備,且入境旅客也未嚴格管制,使當時SARS雖然僅蔓延至亞洲地區,但來台旅客也未明顯減少,因此109年開始,決定對台灣進人境進行人流管制,於109年3月19日即開始實施。

 

嚴格的物資管制,確保國人的需求

109年的醫療物資緊縮,口罩短缺讓大家開始囤各種醫療相關物資與可儲存的食物,口罩、酒精,甚至是酒精棉片,這類糖尿病患者才需要的醫療用品,對一般人的實用性較低,卻因為疫情導致民眾胡亂搶購,因此政策在對內物資建儲備與管理的同時,也禁止國人將口罩寄出國,以維持國內的使用。

 

 

對內政策

鑒於2003年台灣對抗SARS的慘痛經驗,政府深刻體會到若不要使疾病大流行,必須從SARS 失敗的經驗中,從內部的政策做不同的改變,因此開始實施相關政策。

 

防止再次出現院內感染,設立疾病分流制度

SARS曾發生嚴重的院內感染,因此往後建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及感染症防治中心,由專責醫院收治感染疾病的患者,進行疾病分流制度。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院內感染使醫療體系失序,疾管署便訂定醫院感染管制相關指引並加強查核

 

▲疾病分流制度-醫院分流(黃子涵 製作)

 

▲疾病分流制度-醫院分艙(黃子涵 製作)

 

 

使口罩不再受到瘋搶,建置防疫物資儲備與管理的機制

口罩在防疫當中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SARS期間口罩造成所有人都在搶購,為了避免此情況再度發生,我國建置防疫物資儲備與管理的機制,確保第一線人員有口罩能使用,也可舒緩民眾對於口罩的搶購的情況。

 

 讓民眾不再恐慌,即時發布新聞稿及召開記者會

避免資訊不透明或不足造成民眾的恐慌,導致對政府不信任而不配合防疫,因此決定即時發布新聞稿及召開記者會,讓民眾有知的權利,能夠建構更好的防疫環境。

 

 運用電子化的方式,更有效追蹤管理接觸者

若疫情爆發,全國有非常多的接觸個案,將無法一一使用人力追蹤,因此運用「電子圍籬」及「雙向簡訊」較有成效;此外,建立「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後,可以有效協助醫護訊了解患者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藉此強化醫療能量。

 

▲具感染風險民眾追蹤管理機制 (取自 中央流行疾情指揮中心)

 

 

擴增病房收治量能,使確診者得到更完善的照護

 

2003年歷經SARS後,政府體認到面對嚴重傳染疾病,病房的重要性,政府及大型醫療機構開始投入許多成本設置負壓隔離病房,截至109年7月6日,全台擁有負壓隔離病床共計988床,除了負壓隔離病房外,普通隔離病床共計883床、專責病房共計1,568床。

 

 

(109學年度第2學期/278期/編輯:郭怡君/圖片來源:黃子涵製作、取自中央流行疾情指揮中心)

 

延伸閱讀:

【疫情分析3】是否真的從SARS得到借鑒了呢?

【疫情分析4】從SARS到COVID-19,人民政府的改變?懶人包解說給你聽

【疫情分析1】面對COVID-19,人們態度有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