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0日/淡江大學黑天鵝展覽廳
【記者侯凱鈞、廖敔彤報導】
2021顯影季攝影展10月19日至23日於淡江大學黑天鵝展示廳展出,為淡江影像藝術工坊一年一度的攝影展,經過了四次業界攝影師的審查,一次次修改進步,最後選出10組專題展出,成員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和香港。
此次展覽因為疫情而延後,還能舉辦顯得格外地不易 。其中,有幾位展出人是以畢業學長姐的身份,相隔幾個月後,再度回到熟悉的淡江校園,把畢業前尚未來得及向大家傳達的作品,不留遺憾且盡心地分享給前來觀賞的嘉賓們。另外,還有大三、大四同學的專題展出,內容同樣豐富多元,包含創作和紀實類型,皆是這一年來努力學習後的成果展現。
過去一整年的學期間,舉辦了好幾次由劉子正老師所主持的外師評論會,由來自不同攝影領域發展以及風格的攝影師,與學員們的專題發展進行切磋討論,不論是作品內容與表達論述,抑或是編排方式,面對面的交流建議,幫助其能夠持續的產出靈感去創作,同時更有效的精進作品。

▲開幕師生合影(侯凱鈞攝影)

▲學生向院長介紹作品(侯凱鈞攝影)

▲參觀人潮(顏良宇攝影)
19日中午所舉辦的開幕典禮,邀請到文學院林呈蓉院長、大傳系唐大崙主任、資圖系林雯瑤主任及大傳系老師們與會。林呈蓉院長於致詞時提到「我思故我在」,在了解作者對於作品內涵的表達後,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在對於學員們的作品成果給予肯定。唐大崙主任提到這次很幸運能順利舉辦,觀看者應先了解作品作者自述、理念及創作歷程,更能欣賞更多的細節與概念。指導老師劉子正也表示,這是我們首次嘗試以一個學年的時間,同時結合外師們的力量,以評論會的形式來持續促進同學們持續創作,參展同學們的壓力,與往年不可相比,支撐下來的同學們辛苦了,沒有同學們的參與,這個顯影季就不可能成功。
此次展場作品內容包含:《20》將對親人的思念用影像述說內心情感的專題、《好耐冇見/好久不見》因疫情影響而無法返家的境外生,透過投影拍攝出模擬家人在身邊相聚的思念、《CLONE》利用疊圖後製技巧與豐富的顏色搭配去完成的作品、《COLORFUL》運用鮮明色彩及後製技術將3D立體影像轉變成2D平面影像來建構出台灣的美感,也有作品《Floating》用影像紀錄情緒的自我抒發類型、《Marin》從文學作品中取材,欲闡述對海的熱愛,當然免不了紀實類型的專題,《佇遮逗陣走》拍攝樂團的各面向藉以投射自身所喜愛的音樂路,《照顧》以自家照顧長者的長照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作品,以及《平淡日子裏的躁動》集結這四年來所拍攝的作品精選。

▲傅冠澤《好耐冇見/好久不見》攝影專題(侯凱鈞攝影)
這次的顯影季座談會於22日晚間舉行,由影像藝術工坊指導老師劉子正主持,請到OnfotoStudio的創辦人韓筠青、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影像工作者鍾聖雄講評,利用現場直接對話討論的形式,對學員們的作品內容給出建議與鼓勵,激發對攝影的熱忱。

▲座談會人潮(古佳立攝影)

▲林士翔發表《20》攝影專題(古佳立攝影)

▲(右起)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OnfotoStudio的創辦人韓筠青、影像工作者鍾聖雄講評(古佳立攝影)

▲展出人與老師合影(侯凱鈞攝影)
Post from RICOH THETA. #theta360 – Spherical Image – RICOH THETA
▲展場A – 360度全景(可點擊圖片,並滑動畫面觀看全景)
Post from RICOH THETA. #theta360 – Spherical Image – RICOH THETA
▲展場B – 360度全景(可點擊圖片,並滑動畫面觀看全景)
淡江影像藝術工坊,又稱暗房,是大傳系的實習媒體之一。暗房教授傳統攝影媒材,保留了黑白放大的技術,是全國大專院校唯一還保有此課程的實習媒體。同時也教授數位攝影,包含棚內攝影、數位後製、各式器材的使用,培養了兼具傳統與數位的影像創作者,透過投入工坊的課程,學習傳統暗房工作、培養判讀及製作平面影像的專業,在畢業時能具有充分的競爭力投入職場、發揮專長。
(110學年度第一學期/281期/編輯:劉士弘/圖片來源:侯凱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