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總是困擾?專業心理師來「支招」

2022年5月12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

【記者孫羽欣報導】

是否總覺得時間匆匆流逝,而你又沒有好好把握它?讀書時間也不夠,休息時間也不夠,忙來忙去,最後又留下焦慮的情緒和一堆還未處理完的雜事。淡江大學諮商職涯暨學習發展輔導中心安排「時間不夠用怎麼辦?」讀書時間管理講座,邀請范芷榕心理師與師生一起認識拖延行為的心理成因,探索自己無法做好時間管理的關鍵因素。

 

出於防疫的考慮,原本預計5月12日舉辦的線下活動改為線上Microsoft Teams舉行,逾40人參加。范芷榕從自身經歷談起,身為「資深拖延症患者」自己是如何破解這個造成拖延的內心成因?答案竟然是想滿足自己的掌控感!從小到大例如吃飯睡覺、學才藝或是整理東西等等,所有大小事都是在媽媽的催促下完成,上了大學後終於可以自己掌控生活節奏,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雖然一個月前就提醒自己要完成報告,但每次因為臨時的活動安排擠佔了規劃好的時間表,都只有在報告截至的前一天才會真正開始動工。在最後關頭,燃燒腎上腺素,終於有驚無險繳交了作業,竟沒想到自己有一種鬥士般的興奮感!心理師將自我的心路歷程描述得十分生動,一些同學也紛紛表示感同身受,彼此之間拉近了距離,更有利活動後續心理師引導每位參與者進行自我探索。

 

進行自我覺察的活動時,心理師舉例了「害怕親近型、害怕分離型、反抗權威型、害怕成功型、害怕失敗型」五種類型的拖延者。其中害怕失敗型,也即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擔心自己花了時間卻也無法取得好成績,該類型的拖延源於對失敗的恐懼。對於此種類型,心理師提議:如果把這種「我一定要做好」的信念轉換成「我儘量去做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許就會減輕害怕失敗的感受。

 

▲ 范芷榕心理師親身示例 (攝影:孫羽欣)

 

活動最後心理師為大家總結了自我覺察、行為選擇和承擔後果三個要點,通過三個要點的反思來瞭解自己的內在情緒與需求,再搭配相應時間管理技巧與方法,也許會更好地從根源上解決拖延的問題。當你善於管理時間,生活將更精彩豐富!

 

▲心理師圖解拖延者類型(攝影:孫羽欣)

 

(110學年第2學期/289期/編輯:林函儒圖片來源:孫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