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系列】從醫學相關知識淺談自閉症與台灣現況

2019年10月25日/彰化永靖肯納自閉症永靖小作所

【記者廖又弘、鄧鎧萱報導】

 

自閉症的孩子人稱星星的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星,各自散發著不同且獨特的光芒。然而大眾對於自閉症的瞭解及印象則並不是足夠的健全,依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資料,目前自閉症已被納入「自閉症類群障礙 (ASD)」的範疇,包括原來的自閉症(autism 或autistic disorder),還有亞斯伯格症(Asperger’s disorder)、兒童時期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及未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簡稱PDD-NOS)。

 

據說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皆是自閉症病友。而自閉症是種腦部神經發展異常的結果,通常在三歲以前可發現自閉症傾向,由於病友的行為舉止較為特殊,在社交與語言溝通上容易出現障礙,因而常受到異樣眼光。

 

目前在台灣,據維生福利部身心障礙人數統計,目前2019年第二季人數14873人,以總人口數2300萬來看,佔比約為0.06%,同時與十年前2009年相比的9160人,十年間成長幅度增加1.5倍,是身心障礙者增加幅度最大之一。而在總病友人口中,男性比例則高於女性,比例大約為4.5比1。

 

 

台灣自閉症年度人數分佈圖(廖又弘繪製)

 

 

 

自閉症的發生病因

目前自閉症患者還並不完全能以科學方式預先判定,但據過往的統計,共分為以下幾個種類的可能性:

 

1.遺傳基因的缺陷

20%的自閉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慧不足、語言發展遲滯和類似自閉症的。此外,自閉症男童中約10%有X染色體脆弱症。此外,若同輩親屬有自閉症病友,也比較容易罹患自閉症。

2.懷孕期間服用特定藥物與病毒感染

若孕婦於懷孕期間服用抗癲癇藥物 valproic acid 或免疫調節劑 thalidomide,新生兒將有較高機率罹患自閉症,由於 thalidomide 也可能會造成胎兒畸形,目前已禁止孕婦使用。

而此外,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有可能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傷而導致自閉症。

3.高齡的父母

高齡父母也比較容易生出自閉症兒,曾有研究指出,父親年齡大於40歲、或母親年齡大於35歲,其後代有較高機率出現自閉症症狀。

4.新陳代謝疾病

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陳代謝障礙,造成腦細胞的功能失調和障礙,會影響腦神經訊息傳遞的功能,而造成自閉症。

5.腦傷

包括在懷孕期間窘迫性流產等因素而造成大腦發育不全,生產過程中早產、難產、新生兒腦傷,以及嬰兒期因感染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有自閉症的機會。

 

即便現今的醫療科學進步,但到目前為止,還尚未有特殊的預防方法,也就是沒有預防針或特殊的方法可以預防自閉症。

 

 

 

自閉症的診斷與症狀

家長可以從下列五項行為特徵做簡單初步的分析判斷,判斷是否孩童有自閉症的傾向:

 

1、極端缺乏和他人的情感接觸

2、對日常生活或活動或環境強烈地要求同一性

3、對某些物品有特殊偏好,且以極佳的精細動作操弄這些物品

4、沒有語言,或雖有語言,但其語言似乎不是用來人際溝通

5、呈現聰明沈思的外貎,保留良好認知潛能,有語言者以極佳記憶力表現,沒有語言能力者,常在操作測驗表現其潛能。

 

而自閉症其症狀可分為在社交層面上、語言溝通的層面、行為知覺與情緒反應層面等,而其不只會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因他人歧視導致不必要的傷害。

 

首先談到社交層面,自閉症的患者同常會有不會用手指指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不會望向他人手指的事物、對他人不感興趣、不喜歡眼神接觸,而在與他人的關係建立上較為困難,對於肢體上的接觸也非常排斥,如擁抱等。此外,自閉症的患者也較難了解到他人的情緒,不亦表達出自己的感覺;同時也無法察覺他人正在與他說話,而造成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困難。

 

在語言溝通層面,自閉患者常會重複他人說的話,或只重複特定字詞,對於單一接手指令會重複進行。而無法以言語表達需求,也常會使旁人無法直接了解到自閉症患者所想表達的事物。

 

醫生建議在行為知覺方面,自閉症患者會不斷重複一樣的動作,或是異常專注於某一事物;對於習慣例行事項,無法接受有變化改變。同時也常有遺忘本來已學會的技能,而對外在刺激有過高或過低的反應。

 

在情緒反應的問題層面,包含了情緒不對、低反應狀態、反應與常人不同、沒意義的表情,及缺少對高興和悲傷意義的了解。

 

 

 

 

自閉症特質介紹圖(廖又弘繪製)

 

 

 

 

自閉症的相關治療

研究顯示,目前無論是國際上或是台灣,都尚未有方法能治癒自閉症,但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就有機會改善狀況,而這種概念稱為「早期療育 (early intervention)」,在台灣,早期療育的對象為六歲以下的特殊兒童。

 

而早期療育的工作則包含有五個項目,分別是肌肉發達,訓練走、滾、爬等墮坐上的訓練;而在認知方面,則是從思想、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著手;此外,在溝通方面,從聊天、傾聽到理解,慢慢地深入了解自閉症的孩子;而社會情感方面,則藉由遊戲等方法使其感覺安全與快樂;最後的自我照顧方面,則是幫助自閉症孩子訓練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醫療助專家強調,自閉症的治療以改善孩童的行為與溝通能力為目標,最著名的療法稱為「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這套療法涵蓋行為層面,例如當孩童做出正確回應即給予獎賞,反之則不做回應,或是鼓勵孩童表達、提升學習動機等。而此外,亦有「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幫助孩童學習獨立生活,或有「感覺統合療法(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協助孩童改善專注力不足、不愛與人肢體接觸等狀況。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其父母長會自責,學者認為自己有過錯產生罪惡感。然而並不應感到愧,而是應該以正面的態度幫助孩子,一同與醫生幫助孩子改善症狀。現今的醫學技術與資源較以往充足與完善,治療自閉症的療法眾多,而父母應與醫生保持聯繫,找出最適當的治療方法,並保持耐心與關心,對自閉症病友來說,家庭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力量。而在社會上,藉由資訊對自閉症的了解,也許我們就能以友善的態度,陪伴他們面對不友善的外在環境,多一些同理心,世界會更美好。

 

 

 

資料參考:

《臨床神經、精神醫學概論》臧汝芬醫師,2018

《自閉症有哪些症狀?父母、老師、朋友的相處方式》健康報報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協會官網

 

 

 

(108學年度第1學期/第252期/編輯:廖又弘/照片來源:廖又弘繪製、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