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城化身洋人生活館 體驗異國地景

周雯慧 編輯

, Local淡水在地

2018年11月25日/新北市淡水區

【記者林雨荷淡水報導】

朱紅色的高聳外牆,矗立在海關碼頭對面的小山坡上,這幢歐式建築是「紅毛城」。1628年,當時佔據北台灣的西班牙人在淡水河口北岸山丘興「聖多明哥城」,1642年荷蘭然北上擊敗西班牙人,「聖多明哥城」多處遭摧毀,2年後,荷蘭人在「聖多明哥城」的原址上興建一座更堅固的堡壘「安東尼堡」,因為當時台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紅毛」,因此此地便成為今日世人所稱的「紅毛城」。

 

照片來源:淡水古蹟博物館

 

這棟亮眼的建築物見證台灣殖民歷史,歷經百年始終屹立不搖,眺望著淡水河畔及觀音山。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法軍侵入滬尾,並用大砲攻擊紅毛城,然而,此地卻絲毫沒有毀損,由於淡水開港通商後貿易量爆增,英國商業拓展,領事館的業務也日漸繁雜,英國人便在1890年代,在紅毛城主堡東側空地採維多利亞女王在為期間,盛行英國及英國殖民地的維多利亞建築樣式,增建兩層樓高的紅磚洋樓,作為領事官邸,為適應亞洲的溼熱氣候,建築師特地沿用印度傳統民居形式,抬高建築地基,以迴廊涼台環繞四周搭配拱圈撐起遮陽的大屋頂,形成涼台殖民地式住宅形式。

 

百餘年後的今天,紅毛城中的英國領事官邸將化身為「滬尾1884」五大展館之一的「洋人生活館」,邀請觀眾穿越時空的長廊回到百年前的台灣,體驗洋人居住淡水的歲月。

 

 

照片來源:淡水古蹟博物館

 

領事官邸一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後側則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一樓大廳入口處設有一座高大的迴旋梯通往二樓的臥室及儲藏室;大廳天花板懸掛著大吊燈,依可感受到官邸的磅礡氣勢及金碧輝煌。除了客廳與餐廳的電動吊扇,屋內的家具幾乎並非英國人所留下,但擺設的方位、地點則是參考英國人居家生活模式,呈現當年英國人在官邸內的生活樣貌。

 

除此之外,領事官邸中亦記錄著洋人與淡水居民的互動情形,派駐淡水的英國領事們除了處理公務,日常也與台灣當地居民和其他洋人群體接觸,除照料雇用台灣居民的起居外,亦會在官邸接待賓客,在英國的特殊節慶中,也會舉辦宴會,因為如此頻繁的交流,也讓淡水在地景中呈現多元面貌。

 

(108學年度第1學期/第252期/編輯:周雯慧/照片來源:淡水古蹟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