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孤獨畫筆中的東方巴黎客

張子悦

, 藝術

2024年12月07日 /國立歷史博物館

【記者陳宥蓁報導】 

 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藝術對話:巴黎跫音特展」後,這次將延伸介紹常玉的藝術家生平,讓讀者們更加全面理解常玉的創作背景。 

 常玉(Chang Yu,1901-1966),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一位極具代表性的畫家,被譽為「東方馬蒂斯」。常玉於1901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一個富裕家庭,自幼受父親啟蒙,學習書法與國畫。1920年代,他受到西方現代藝術浪潮的吸引,赴法留學,趕上了在1900至1960期間法國的「巴黎學派」盛會,並成為最早進入巴黎學派的中國藝術家之一。常玉與當地巴黎畫派的藝術家交流甚密,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他以柔美的線條與簡約的構圖著稱,作品經常流露出濃厚的孤獨與詩意氛圍,他的風格既傳承了中國文人畫的精髓,也受到了馬蒂斯與莫迪里亞尼的啟發,是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典範。  

 常玉的創作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的韻味與西方現代繪畫的簡約特質。他常以簡練的線條描繪人體與動物,尤其是裸女與植物,畫面中的構圖往往空靈而富有禪意。早期常玉初到法國,受到撲面而來的法國風情,常玉運用的色彩多以粉紅、白色與黑色為主,畫面典雅恬淡,形式簡約,並且運用書法性線條,傳達出浪漫情感。 

然而隨著家鄉戰亂,家中經濟下滑,常玉的作品雖然依舊看似灑脫,作品卻抹上了些淡淡憂鬱,進入五、六○年代的常玉更鍾情漆器般的漆黑,在深色背景中勾勒出簡單的線條,構圖大膽,但主題依舊偏愛裸女、花卉、風景、小動物等。晚年潦倒落魄,趨於濃烈的懷鄉愁緒傾瀉畫面之上,畫中威武的野獸在遼闊天地間渺小而孤寂,栽種在瓶、盆中的花木纖弱和顏色顯得肅然冷清,常玉那時的心境表露無遺。 

雖然常玉在巴黎的藝術圈小有名氣,但他的一生充滿孤寂。因為生活放浪形骸,他未能像其他藝術家一樣獲得穩定的贊助與支持。20世紀30年代後,他的藝術活動逐漸減少,甚至一度因經濟拮据而被迫放棄創作。1966年,常玉因煤氣中毒不幸去世於巴黎的一間小公寓。他的逝世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但他畢生的藝術作品隨著20世紀末的藝術市場興起,逐漸獲得世界範圍的高度評價。 

常玉的藝術風格在中國與西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他的作品在20世紀末逐漸被藝術界重新發掘,成為拍賣市場上的熱門珍品。代表作如《五裸女》、《粉紅色背景上的牡丹》等,已成為國際藝術舞台上的經典。 

今天的常玉,不僅是一位孤獨的藝術先行者,也是一位超越時代的文化融匯者。他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其作品的美學特質,更在於他對東西方藝術交流的重要貢獻。 

展區作品 (圖片來源:陳宥蓁拍攝)

(113學年度第一學期/316期/編輯:白晉嘉/圖片來源:陳宥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