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軌的古今中外(上)

2019年4月12日/VO6新市一路站

【記者吳建鋐報導】

身為北漂青年,高中畢業來到淡江的第一天,記者立即就知道自己大學四年最需要什麼才不會枉費來到首善之都的機會:一台摩托車。沒錯,即便擁有捷運以及密集的公車路網,交通狀況一直是居住在這裡最棘手的問題。不只是大學校區,整個淡水區域,先天便因地形之劣勢使往返台北盆地的道路卡住剩一條,後天又有政府政策鼓勵市區過量人口流向新市鎮開發。

 

輕軌路線圖 (圖片來源:區公所)

 

歷史上眾多交通提案被廣泛提出:芝投公路、淡北道路、淡江大橋等…。其中發展相較最順利,實際動工影響低者,可謂淡海輕軌了。自1992年台北市捷運局發表第一份評估興建報告,睽違二十幾年,歷經數次提案遭否決及環評未過關,終於在去年底正式通車第一條路線 (綠山線):從紅樹林至崁頂共11個站,每站間距約3、4分鐘,從早上6點一路營運至交日點。政府欲統合周遭地域資源方便人員移動之心意堅決。預計2023年還會加入目前已動工建設的淡水老街-漁人碼頭端 (藍海線)。最終往八里、三芝延伸,服務其他北海岸群眾。

 

輕軌這項技術,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中葉,從獸力為動能一路進化到現在鐵路電氣化,許多人對其印象多為時代劇中民國初年的有軌電車,列車上方牽勾著鋼索穿越馬路前進,優雅的洋風俘虜市井小民的心。與其他鐵道為底基行進的車種 (重軌)相比,輕軌中運量、少車廂,機動性高加速快,最重要的成本低廉,成為許多新一代城市規劃的搭配首選。

 

記者曾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待過一年,當地鬧區明尼雅波利斯 – 聖保羅 (雙子城)也是個近年以輕軌為交通中心樞紐的都市。一路從下城坐到郊區,一小時兩塊美金,對許多沒車的學生及體力下降的老年人是視經濟實惠的好選擇。沿線有大學城、機場 (兩航廈)跟全美最大的商場Mall of America,鄰近州許多人專門來到明尼蘇達購物,下了飛機直接轉乘輕軌至Outlet十分便捷。有這些固定人潮帶來的收入,即便還沒過第一個十年,輕軌延伸計畫已經展開,估計2021至2023年便會完工。耗費600億台幣,此項目將成為美國最大的公共建設案。

 

2018年雙子城都會區輕軌使用數據(圖片來源:Metro Transit Official Web)

 

輕軌技術傳到台灣,先鋒者乃高雄輕軌。環狀線設計,經駁二特區、夢時代等觀光勝地,沿路風景帶領觀光客好好的認識港都的美。試營運時民眾更是一窩蜂嚐鮮搶搭乘。不過,根據高雄市捷運局資料,作為正式營運元年,2018年平均日運量約9000人。以最高單日上限30000人來看,即便春節期間使用人數能攀升至15000,很明顯的,輕軌的實力還沒全部展現出來。

 

但值得後繼者研究的是,跟雙子城都會區人數相差不遠的高雄輕軌,能夠在只有路線一半完工、居民主要代步工具為機車、營運時間限制…情況下,每個月維持偏值不大的數據。很大比例是國內外觀光客所貢獻的。這一點對其他以觀光為產業主力市鎮,如淡水,是否能成為個如法炮製的策略,又或者其適合自己走出新的一片天呢?

 

 

(107學年度第2學期/第246期/編輯:方鈺琁/圖片來源:讀者提供、區公所、Metro Transit Official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