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要一起去看展嗎?主題式展覽大秘辛

意文 李

, Campus 淡江校園

2023年3月7日/淡江校園 

【記者鍾郁醇報導】「你最近有去美術館的經驗嗎?」獨立策展人朱峯誼這麼問道。本週二上午,在淡江大學「全球文化創意專題講座」課程中,劉倚帆教授請到了專業策展人朱峯誼來分享有關「主題式策展」。

朱峯誼是英國牛津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所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臺灣研究學程召集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認同政治、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情感社會學、論述分析,著有博士論文《當代台灣社會的中國人與台灣人認同》。近期從事獨立策展與藝評工作,相關的作品包括《親愛的博拉克•陳》(2021)、《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2022)等。

 

朱峯誼說:「主題式策展是起源於從後現代主義,1969年瑞士伯恩市立美術館館長哈洛·史澤曼策劃第一個名為《活在你的腦海中,當態度改變形式》的主題式展覽。相對於以往後現代主義強調藝術家想法、理念的策展;新的主題式策展會展出更多的概念、手作或者過程藝術。相較於以往的展覽,新的主題式策展會呈現一個更自然的狀態,不再執著一個完成的作品,反而會著重於過程,也就是過程藝術。新主題式策展也會加入更多的互動與參與,這樣的策展方式在1970年代逐漸成為主流。而台灣的主題策展相較於其他國家晚了許多。第一次主題策展,是在1992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黃海鳴老師的專題展《延伸與斷裂—宗教、巫術、自然》。」

 

提到主題式策展與一般展覽的比較,朱峯誼則說:「主題式展覽與一般展覽都是藉由藝術品為媒介傳達理念。一般的博物館最主要的功能大多是藉由展示古文物以及藝術作品,來探究或是研究特定的歷史主題;而主題式策展雖然也是呈現作品,但這些作品大多是現代的創作,探究的主題也並非只有歷史,而是朝向更多元的形式前進。且主題式策展大多是以聯展的形式進行,由多個藝術家共同合作辦展,較少出現個人或商業的形式。其原因是因為大部分的主題式策展,所要討論的多聚焦在社會議題上,可能包括生態環境、性別平等議題,或者勞動等等,也因為是主題性的形式,主辦方會邀請許多共同關心這項社會議題的藝術家,提供他們相關的作品。」

 

參與演講的大眾傳播學系的學生楊睿愷表示:「這次的演講讓我學到很多有關主題式策展的相關知識,以及它的歷史變革,讓我對主題式策展更有興趣,未來打算多去看展,增加自己的閱歷。」

111學年度第2學期/第297編輯:李意文/照片來源:鍾郁醇、蔡渝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