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古建築1】淡水古建築的多舛命運

2020年6月29日/淡水

【記者劉怡欣報導】

 

「淡水文化城」是實做還是口號?

政府想以自身豐富的文化底藴來推廣淡水,用文化與歷史來增加淡水的吸引力,多以無形的文化資產搭配有形的古建築來推動。但是在淡水的一些角落,我們發現一部分的古建築傾頹崩壞,這與政府宣傳中的古建築完善保存的情況相反。因此我們深入在地探查,實地走訪被遺忘在荒草中的古建築。想了解這些殘破如廢墟的古建築是為甚麼被荒置了?

 

被市集包圍的清朝院落──施家古厝

 

施家古厝正面照(淡水文史與影像紀實臉書提供)

 

 

施家古厝隱藏在位在淡水老街旁的小巷中,是淡水區唯一殘存的前清時期三合院落建築,它見證了早期淡水產業邁向非農業型態的企業經營的轉變。施家古厝原為「榮記大厝」於清領時期建成,確切的落成時間因資料的不全已不可考。在1915年左右由施合發商行的老闆施坤山買下整修,施合發商行主要經營的是木材產業,企業巔峰時期,淡水四分之一的人口靠此為生,施合發商行,帶動了整個淡水區的產業發展,是台灣屈指可數的大商行。而位於龍脈之首的古厝,風水極佳。只要站在施家古厝眺望前後,便能夠觀察到早期滬尾街聚落的發展脈絡。大門前兩只擔柱,以特製之弧形紅磚砌成圓形磚柱,是台灣僅見且極具保留價值。

 

 

步口左柱柱珠(淡水文史與影像紀實臉書提供)

 

 

施家古厝修建的位址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在早期淡水曾發生嚴重的鼠疫,當時民眾為了驅除疫病,迎著清水祖師爺遶境,希望以此消滅鼠疫,清水祖師的信仰也藉此再度盛行於淡水地區。而後在日治時期實施的公共衛生政策,徹底的將鼠疫從淡水根絕。但是清水祖師爺的信仰已深根於此。在當時清水祖師爺是寄放在老街商行的二樓,民眾希望可以有公共空間來祭祀,於是開始在淡水區找土地,最後找到了崎仔頂。發現崎仔頂有一條龍脈,而龍頭的位置剛好是清領時期所建的榮記大厝。這個消息被當時施家的家主知道了,搶先一步將榮記大厝買下,整修成施家古厝。

 

 

修復中的施家古厝(淡水文史與影像紀實臉書提供)

 

 

施家古厝靜靜地佇立在時間的洪流中,打破平靜的是道路拓寬的六號道路計劃,因應都市經濟快速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加,政府想將重建街這個既有的道路拓寬作為連接中正路到水碓的一個通道。而施家古厝正好在拓寬的範圍內,淡水民間文史團體與政府展開長時間的拉扯,最後成功阻止六號道路計畫。但在爭議期間,因修復工程的停工,古厝僅用簡陋的鐵皮維護,在沒有妥善保護的環境下,部分建築在多次颱風的侵襲下倒塌,木料也部分損壞。雖然在當地居民及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去年八月正式重啓修復工程,但施家古厝已錯過了精華的搶修時間。

 

 

左護龍室內局部(淡水文史與影像紀實臉書提供)

 

 

 

不為人知的油車口河景第一排──駱家古厝

駱家古厝坐落在油車口蘇府王爺廟對面的淡水河畔,四周古建築並立。更往右望去,佇立在河畔的是淡水唯二僅存的水位站,它已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而駱家古厝的主屋更是有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可惜的是古厝別具特色屋頂已在之前的風災中傾頹,被鐵皮屋頂取代。

 

 

駱家主屋(楊騏任攝)

 

 

庭園外半坍方的護龍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謝德錫表示:「當初因河岸道路的拓寬計畫,我們在沿岸申請了多處的古蹟,可惜的是駱家古厝沒通過申請,且因為家族龐大,土地所有權複雜,修復的工作也難以進行。」現在駱家古厝附近還有居民居住,但與周圍的新建大樓相比,居住環境成為很大的對比。

 

 

附近還有人居住 (張懿文攝)

 

洛家古厝附近建築(張懿文攝)

 

一百多年的水位站(張懿文攝)

 

古厝與新建大樓的反差 (張懿文攝)

 

 

駱家因為緊鄰河岸,在淡水河的水文發展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有段時間駱家有一個世傳的職業──引水人,在大船入港的時候在前頭引導。甚至因駱家古厝位於清法淡水戰役的火線區,不管是城岸的修築,亦或是水雷的佈置都有駱家人的身影。在河口生活多年的駱家人,對於淡水河的水文瞭解最為深刻。

 

 

駱家主屋望出去的視野(楊騏任攝)

 

 

除了無形的文化資產外,駱家裡的古井,是原始的古井,用傳統功法一顆顆石頭鋪疊而成。而駱家過去所從事漁業的活動,在古厝外的古灶可以一窺究竟。早期的漁民捕魚後,將魚煮過曝曬保存,就是用這個位於護龍外的灶來處理。謝德錫也提到:「駱家的古井跟古灶是很有可能提報古蹟申請成功的,因為它們保存了早期水井及灶的傳統工法。」祖先遺留下的古灶,見證了淡水河口漁業的發展。雖然現在被塞滿垃圾與漁網,但它是現今淡水河岸上唯一僅存的古灶。

 

 

以石頭堆積出的古井(劉怡欣攝)

 

塞滿垃圾的古灶(劉怡欣攝)

 

 

 

隱藏在博坎上的建設街一號──民選鎮長宿舍

 

在博坎上的民選鎮長宿舍(楊騏任攝)

 

 

在日治時期民選鎮長宿舍是小學校的宿舍,後來民國34年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民選鎮長宿舍成為首位民選鎮長的官邸。之後區公所將此申請為歷史建築,打算進一步修復。並且找來兩位日本大師齊藤賢次與細見學,來引領台灣的工匠進行修復。但在一開始的重建案推動時,包商建材的使用與選材出了問題,被下令停止整修。

 

 

 

殘存骨架(楊騏任攝)

 

 

民選鎮長宿舍,這棟因見證了台灣民主歷程而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房子,荒置在社區內,雜草叢生的環境衍生出蛇與蚊蟲的問題,也讓附近居民頗有怨言。民選鎮長宿舍因為還在訴訟中,所以沒有辦法進行修復。一年會由區公所里幹事發包廠商清掃兩次。對於民選鎮長宿舍雜草叢生的問題,協元里里長無奈表示:「民選鎮長宿舍的使用權在區公所,所以整個里就只有這裡沒辦法整理。我也很急,但是也只能等區公所發包。宿舍一直不整理,暑假旅遊潮來臨時,市容就不會好看!」

 

 

雜草叢生的民選鎮長宿舍(楊騏任攝)

 

 

在六月初民選鎮長宿舍終於除草完畢,打了十年的訴訟案,一、二審也成功取得勝利,現在只剩下最後的階段,這棟荒置了近十年的歷史建築終於快要可以進行修復。民選鎮長宿舍見證了歷史,也漸漸走入了歷史。只能期盼在訴訟案結束後,能還給它一個完整的面貌。

 

 

除草後的民選鎮長宿舍(楊騏任攝)

 
 

 

 

 

(108學年度第2學期/編輯:劉怡欣/圖片來源:淡水歷史與影像紀實臉書、楊騏任、張懿文、劉怡欣攝影)

 

 

 

延伸閱讀:

【淡水古建築2】淡水古建築修復及保存與否的難題

【淡水古建築3】有關古建築保存的爭議,他們怎麼說?

【淡水古建築4】古建築爭議以外的文化推動與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