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宮1】歲時台北、青山巡禮 — 又見青山王(上)

陳竑廷 編輯

, L休閒觀旅

2020年6月28日/青山宮暗訪資料

【記者陳竑廷報導】

 

青山宮屬於台北市定古蹟,而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亦列於文化資產名單中保存,其性質融合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
西元1820年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移民渡海而來,沿著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從此以泉州三邑人為主要住民。
艋舺地區青山王信仰始於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想藉此弭平瘟疫。神輿行至艋舺舊街(即今西園路)時,隊伍由於抬不動神轎無法前行,經神意指示就地建廟。
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亦是如今廟之現址建設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

▲青山宮靈安尊王暗訪。(攝影/李昱賢)

 

靈安尊王發源於泉州府惠安縣,在艋舺青山宮供奉後,成為艋舺地區三邑人的守護神,也逐漸成為宗教信仰中心,初期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賞善罰惡八司(監察、長壽、獎善、陰陽、福德、罰惡、增祿、速報)以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十一兩日傍晚進行暗訪,暗訪主要舉行主要目的為驅逐邪穢、探查陰陽兩界。原本暗訪是需要默默前進、停鑼息鼓,現今暗訪之熱鬧早已與當初靜默行進不同。第一日之暗訪由青山宮與子弟軒社進行,子弟軒社乃指當初以青山宮為信仰的地方仕紳與廟方人員成立的團體,後來發展成酬神、迎神的組織。青山宮暗訪直到第二日才可有其他軒社加入與沿途各宮廟、民家接駕。暗訪開始前由報馬仔以及軒社神將出廟、過金火,拜廟後進行「八將喊班、王爺升堂」整隊出發。

暗訪第一晚巡視北萬華,暗訪第二日的隊伍排序與首日相同,但重點在巡視南萬華。在第二日暗訪沿途各宮廟時會有民間接駕,接駕有兩種方式別為「備香案」與「搭紅壇」,香案指的是供奉神明的案桌,紅壇則是牌樓或小型樓閣樣之建醮外壇。

 

頭陣:

 

▲此圖乃報馬仔路邊休息,等待後方軒社暗訪。報馬仔身上掛著鹹光餅發送給路人。(攝影/李昱賢)

 

由青山宮委員會與前導車於前,配合頭旗、頭燈、路關牌和行路鼓亭,另有五方旗與報馬仔,福德正神攆轎位居前導之末。

青山宮頭燈上書寫供奉神祇之神名,五方旗則是書寫「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

路關牌:路關的意義是繞境隊伍經過的「路線」,「關」則代表會經過的廟宇、紅壇等處,屬於一種「行前通知」。同時,路關上還必須註明主辦廟宇以及神明聖號,讓信眾知道這場繞境的主辦單位。

頭燈:青山宮頭燈乃筒狀竹燈籠,黃底紅字書寫「艋舺青山宮」。背面則寫其他廟中祀奉神明。

 

▲照片中的人拿著頭旗、右邊有帆車、後有行路鼓亭。(攝影/李昱賢)

 

中陣:

第一日只有子弟軒社,含謝范將軍與南北管,包含青山會、吉星堂、義安社、義英社、鳳英社等。暗訪第二日才允許其他軒社加入並安排於中陣。包含彩繡之風帆、繡圖、繡旗、頭旗、彩牌,其餘有行路鼓亭、鈔燈與座車。

▲義安社人員扶著壓帆,露出掛在壓帆旁的燈籠。(攝影/李昱賢)

 

▲每一隻隊伍的前後都有領路人,領路人常常騎著機車穿梭於隊伍指揮年輕的陣頭與腳伕,同時負責協調問題。(攝影/李昱賢)

 

▲義安社的座車上的南北管演奏者。(攝影/李昱賢)

 

▲正在休息的腳伕。(攝影/李昱賢)

 

▲義英社刺繡彩牌。(攝影/李昱賢)

 

▲軒社的謝范將軍,此圖為義英社之謝范將軍。義英社之謝范將軍平日供奉於青山王神龕左右。(攝影/李昱賢)

 

▲在暗訪時扛著神將的腳伕是神聖而辛苦的,但休息時也是可以很自由的。(攝影/李昱賢)

 

▲以往八司都是使用木雕神將,使用真人乘車較為少見。其中陰陽司臉譜為黑白各半。(攝影/李昱賢)

 

▲第二日沿途寺廟以鑼鼓接駕。(攝影/李昱賢)

 

壓陣:儀仗與主神

青山宮八將團與靈安尊王神轎團為主,包含清道夫、頭旗、頭燈、金瓜錘。青山宮八將團以枷鎖將軍為領頭。

衙役:共八人各持長腳牌,兩面「肅靜」、兩面「迴避」、兩面「大宋名臣」、兩面「靈安尊王」。(攝影/李昱賢)

 

▲青山宮神轎團成員身穿黃色法披,鏡頭前表情凝重。(攝影/李昱賢)

 

▲神轎團成員簇擁著靈安尊王前行著。(攝影/林伯儒)

 

(108學年度第2學期/第161期/編輯:陳竑廷/攝影:李昱賢、林伯儒)

 

延伸閱讀:

【青山宮2】歲時台北、青山巡禮 — 又見青山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