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宮2】歲時台北、青山巡禮 — 又見青山王(下)

陳竑廷 編輯

, L休閒觀旅

2020年6月30日/青山宮暗訪資料

【記者陳竑廷報導】

 

第三日繞境

繞境本身由日間開始,依照隊伍情況可能持續至晚間。參與繞境的廟宇、軒社眾多,而多數又聘請陣頭或乩童,所以隊伍數量龐大於暗訪。

繞境的路線也不同於暗訪,暗訪兩日路線分別經於萬華南北,而繞境路線並不固定,但通常路線會遠於暗訪所經過之處。

隊伍順序與暗訪相同,唯有在中間加入許多其他地方的軒社與陣頭。

 

乩童

乩童在許多廟會場合都能見到,但乩童在整個繞境裏頭的神秘色彩中是最重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乩童這個職業角色,卻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說明。

▲乩童做法與靈溝通,需要旁人攙扶。(攝影/李昱賢)

▲乩童在做法。一切都是如此凝重。(攝影/李昱賢)

八家將
前面的青山宮八將團與一般八家將是相差甚遠,無論是面相與所持刑具都是迥然不同。青山宮八將團之臉譜與衣著較為傳統、樸素,一般八家將則是在臉譜上盡顯華麗。

▲一般八家將臉譜較為華麗,衣著也如同戲子。(攝影/李昱賢)

▲踏在砲火餘灰中舞動陣型的八家將。

▲男子為孩童戴上文差帽。文差爺多為孩童,身穿虎皮背心且臉譜以黑白蝠面為主。(攝影/李昱賢)

▲腳部特寫: 比較傳統的軒社腳伕與團員穿著草鞋,在腳部上綁著鈴鐺。這樣走路就會聲音,可以加強繞境的氣勢,絕大多數的參與者在白布的長襪內還會穿功夫鞋墊底,畢竟直接穿草鞋很容易破皮流血。(攝影/李昱賢)

▲埔墘金龍團的車座,上面載著鑼鼓團。(攝影/李昱賢)

▲在戲棚花車上的人們扮演著神明,由左至右為八仙中的藍采和與何仙姑。手上拿著麥克風,可以與聊天說戲與台下互動。(攝影/李昱賢)

 

祭典中的人們

參加祭典的人們臉上的容貌與表情,是繞境隊伍外最特別的風景。你可以從他們的瞳孔中看見他們眼中的世界,他們對於隊伍中形形色色的民俗與文物產生的各種情緒都會書寫於臉面。

▲暗訪時點燃鞭炮的工作人員。(攝影/李昱賢)

▲人們有人拿著香或拿著串珠,表情百態皆為祈福。(攝影/李昱賢)

▲不同的人、不同的臉,卻同樣張望著。大家一起雙手交叉,張望著的是對伍的行進還是隊伍中熟悉的身影? 同樣的有些人正聊著天,充滿了喜悅與困惑的交織。(攝影/李昱賢)

▲老人與孩子,老婦人指著貨車上的綉彩旗。老婦人津津樂道的表情與男孩思索的樣子,其景象和樂融融。有趣的是老人手中厚紙板,厚紙板的用意事實上是阻擋鞭炮的彈射。(攝影/李昱賢)

 

結語

文化信仰與地方的發展在人類社會中總是緊密相連,祭典從古至今都是連結地方群眾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在暗訪隊伍的繞境路線上,家家戶戶、祖孫三代在騎樓等待著。每一雙眼睛中都有著期盼,那份熱情可能來自於討一份鹹光餅來保平安,同樣也可能是對於傳統文化使代代連結的一種歸屬感。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繞境活動,具有歷史性、藝術性、文化性、地域性與社會性的多元面向。從祭典中可以看見歷史脈絡中靈安尊王對艋舺地區的影響;從文化方面來看青山王屬於司法神質的王爺信仰並展現出台灣與中國不同的迎神文化;藝術性則是指廟會風格與演奏音樂,同時包含民間工藝,比如神將雕刻、攆轎、繡采、刺繡、木雕工藝,還有八將團的臉譜和搭建的紅壇。

地域性則是指鄉土連結,從以前的三邑人擴張到整個艋舺地區的民眾信仰。社會性則是指民眾的參與,民眾可以跟著隊伍旁前進,或在固定的位置欣賞民俗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更加了解地方的信仰連結。

 

(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第261期/編輯:陳竑廷/攝影:李昱賢)

 

延伸愈讀:

【青山宮1】歲時台北、青山巡禮 — 又見青山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