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食課】微型市集 將小農產品帶入社區

2020年6月29日 / 淡水在地

 

【記者周雯慧報導】

 

“從炙熱的戶外走道踏入市集,淡黃色的柔光和同學們朝氣蓬勃的笑聲舒緩了悶熱的煩躁感。店內格局簡單,空間舒適乾淨。溫馨獨特,是市集給人的第一印象。”

【農情食課】微型市集計畫團隊共11人: 包括學務長林俊宏、共同主持人牛涵錚教授、各科系教授、以及3位助理。從3月28號到6月27號,每週六在海洋都心2期售賣由淡水在地小農生產的健康蔬菜,各類小農產品,便當盒,香草產品以及現廠經絡推拿服務。

 

10間合作店家產品新鮮直送

市集合作店家一共有10間 :原豐農場,石門大傻瓜有機農園,大屯溪有機生態園區,阿三哥休閒農莊,樹林口農場,香草一公主,香草街屋,海洋科大健康養生瀚學學苑傳統民俗經絡推拿,舒食盒子Sous box,以及珍媽工坊。

小農及店家每週六把新鮮的產品從產地直送到店,參與計劃的同學們會在現場和前來店內的民眾分享這些產品的特色。

市集的空間不大,木質架子摆满各種蔬菜、雞蛋、手作蛋捲、香草茶、天然果乾、優酪乳、果醬和烹調醬料等,進来的大部分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住在海洋都心3期的卞盛貞小姐手拿一瓶剛買的優酪乳從店內走出來,分享「我覺得在這邊有小市集還蠻特別的,住戶下樓時可以過來逛一逛,不需要到較遠的地方買菜,產品多元化,蔬菜價格也很公道。而且感覺這個市集沒有那麼商業化,進來不會有拘束,產品也都是我們日常需要的東西」。

 

 

 

新鮮的蔬菜擺放在乾淨的架子上。(微型市集提供)

 

 

 

平飼雞生產的雞蛋。(許思潔攝影)

 

 

 

卞盛貞小姐特别喜歡小農優酪乳。(許思潔攝影)

 

 

 

淡江大學USR計劃 (Tamka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此次微型市集的最大目標並非賺取利潤,而是為了配合淡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簡稱USR計畫):由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去發掘和解決問題,服務對象是社區,藉此讓民眾可以感受到大學存在的實質意義。

與一般商店不同的地方在於:市集總是充滿青春洋溢的氛圍。同學們在店裡談天玩鬧,和前來的顧客親切地介紹小農們的用心和特色,是店裡常見的和諧畫面。

今年大四的李易菁同學是其中一位最常來市集服務的同學,通過和附近居民的聊天過程中,她發現來店內的居民普遍上希望海洋都心這一區可以繁榮起來,提高一些生活機能上的便利,【農情食課】市集便發揮了這種功能,且無形中讓大學生和社區有所連接。

 

 

微型市集 X 市集學堂

市集带你認識淡水小農,學堂教你體驗手作樂趣。

主辦單位邀請到從事不同行業的講師們帶來7堂手作課:芳香皂基親子趣,義式泡菜製作,親子拼豆體驗,經絡保健與薄荷條手作,多肉植物盆栽,香草植栽,橄欖油體驗。每堂課收費200元材料費。

 

 

 

高珉瀚老師現場傳授經絡保養知識。(許思潔攝影)

 

 

 

吳凌志老師教大家健康食用橄欖油。(許思潔攝影)

 

 

 

無毒印象淡水

【農情食課】計畫領導人牛涵錚教授希望能幫助淡水地區的小農解決他們在銷售上遇到的困難,同時呈現“無毒”印象的淡水。她透露:「我們不會用“有機”來定義這些農產品,而是選擇以“無毒”的角度來詮釋這些食品是健康,無害的」。

因為在與不同小農的溝通過程中,牛教授發現每一位耕作者對於有機的定義都不同。

法律上的有機定義為化學農藥用量低於某個標準;但是有的小農基於對自己土地的愛護,就會覺得真正的有機便是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而有的小農覺得將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到低,經過時間成分會代謝掉,就是有機。

大屯溪有機農場的負責人梁老師堅持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和農藥,她傳來一張照片:一顆高麗菜因為蟲害問題,菜葉上佈滿蟲洞。這樣一來,他們的產量肯定不高,因此根本沒有辦法通過一般的通路去銷售他們的農產品,甚至連與餐廳合作都不足。

 

 

 

牛老師是微型市集計劃的重要推手。(鄭映航攝影)

 

 

 

考慮到產量與質量,一些小農不得已需要使用符合有機標準的輕量農藥來減少蟲害問題,堅持出土的農產品必須是健康,無毒的。

牛教授笑著說:「我們的計畫從3月底執行到現在,很開心越來越多人知道有這個市集和管道可以購買到小農的產品。現階段我們努力把市集的經營,人力安排和顧客資源做完善;未來若資源足夠的話希望能以法規商店的方式營業,才能夠永續地幫助這些小農解決他們面對的銷售問題。」

 

 

 

有機種植的蔬菜較健康,但施藥量很少,無法完全避免蟲害。(許思潔攝影)

 

 

 

淡水小農 X 原豐農場

原豐農場目前種植的蔬菜多達25種,包括:羽衣甘藍、瑞士菠菜、黃瓜、南瓜、蘿蔔、玉米等。其中一塊地飼養著6個品種的平飼雞,總數將近500隻。

農作物的種植其實也需要很多知識:天氣的影響、土壤的選擇、蟲害的防治、甚至連空氣的濕度都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連建安先生和韋峻文先生利用各自在農業和化工研究領域的經驗,共同經營農場。基於對土地的維護,採用輪耕法來種植蔬菜。

 

 

 

原豐農場網室菜園。(許思潔攝影)

 

 

 

連先生表示:「我們希望可以友善對待土地,休園的時候就把公雞放進來吃蟲,盡量把蟲害降低;比較怕蟲的菜類就種植在網室內,對於農場的母雞我們也用平飼法來飼養,這樣對動物比較友善,同時又可以產出天然無毒雞蛋。」

 

 

 

平飼法飼養的雞隻有自由的走動空間,不會被關在籠子內。(許思潔攝影)

 

 

 

經營農場以來,他們累積了一些忠實顧客群,大部分都是在台北的小家庭,他們認同農場的經營理念,願意用公道的價錢來購買有機的蔬菜。

值得一提的是,原豐農場的蔬菜是微型市集里最受歡迎的產品!有民眾還專門到市集,指名要購買原豐的菜,對他們來說,市集提供了一個更方便的管道,讓他們可以就近買到想要的東西。

連先生摘下一束農場種的洋甘菊一邊介紹,一邊腼腆地朝我們送來;而韋先生一本正經地在旁邊講述關於農場的經營理念,兩個人還不斷調侃對方。緊密的合作經驗讓他們培養了深厚的默契,努力把農場的作物照顧好,不斷嘗試和改良現有的經營方法,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連建安先生(左)與韋峻文先生(右)對原豐農場的經營充滿熱忱。(許思潔攝影)

 

 

 

淡水小農 X 蔡以倫

「所謂香草,就是一种兼具香味和療效的植物,或稱之“香藥草”。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都是可以取用的部位。每一種香草適合種植的氣候都不同,我單季大概會種20種不同的香草。」

蔡以倫曾經當過醫藥新聞的記者,離開平面媒體後,在經營中藥店長輩的影響下接觸到農業和香草。這些草本植物勾起他很大的興趣,他報名學習各種專精的香草課程,開始在下圭柔山種植香草。

這一種,就是10年。

2011年,他將父親的祖厝(重建街14號街屋,於2009年被列為直轄市定古蹟)重新整理,開放參觀。蔡以倫希望遊客進來屋內,除了參觀,也可以帶一些和淡水有關的物件回去。

他把香草製成養生茶,抗菌用品,防蚊液,抒壓香精,香膏等放在街屋售賣,這間古厝因此有了新的名字—香草街屋,成為歷史和商業結合的一個地標。

在這期間,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或民眾前來購買香草產品,喜歡的顧客會介紹給注重養生的朋友,也會回購,以‘顧客介紹顧客’的管道擴增客群。

除了種植之外,他到台灣各地當講師,開課傳授DIY香草配方;還當起“導遊”,帶團進行淡水老街和重建街導覽,用心介紹這個充滿父親兒時回憶的地方。近年來,蔡以倫專注於香草教育和淡水文化的推廣。

對於這次微型市集的感想,他說到:“其實淡水從事小農的人還蠻多的,但是要怎麼樣把它整合 ,然後建立一個很好的環境去做銷售是蠻難的事情。”

從記者人生到香草人生,蔡以倫常常勉勵自己:“用謙卑的心情去接受任何新知識。”

 

 

 

蔡先生正在向顧客解說各種香草用途。(鄭映航攝影)

 

 

 

店長延續市集使命  走向另一個開始

微型市集從三月執行至今走來不易,即使表面看似很簡單:小農提供產品,學生們賣出產品。

三個月的時間裡,牛老師及計畫研究助理們幾乎每個禮拜都要開一次會,檢討市集的營運狀況、與小農不斷溝通、調整策略、終於形成一套市集的經營模式。

按照當初的計畫,市集會在6月尾結束。但幸運的是:這段期間市集的存在實際帶給社區居民生活上的便利,因此宏盛建設公司主動提出願意保持合作,在7月-9月繼續空出海洋都心2期一樓的店面讓學生們開設市集。

這正好符合計畫團隊的期待:可以永續幫助合作的小農。7-9月,他們打算把市集發展成一個更理想的商店:每個禮拜六日開店,營業時間從早上直到傍晚。

市集的營運需要完善的人力資源,他們開放甄選,從13位報名者當中選出2位同學擔任店長,加入計畫團隊,並在7-9月負責管理市集。期待藉此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收穫寶貴的實作經驗。

 

 

(108學年度第2學期261期 / 編輯:周雯慧 / 圖片來源:許思潔攝影 、鄭映航攝影、微型市集提供)